1、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和相機抉擇的財政政策
將財政政策分為自動穩定財政政策和相機抉擇財政政策,是根據財政政策調節經濟周期的作用來劃分的。
(1)自動穩定的財政政策,是指財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種內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預行為就可以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自動調節經濟的運行機制。這種機制也被稱為財政自動穩定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是包括個人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的累進所得稅自動穩定作用。在經濟蕭條時,個人和企業利潤降低,符合納稅條件的個人和企業數量減少,因而稅基相對縮小,使用的累進稅率將對下降,稅收自動減少。因稅收的減少幅度大于個人收入和企業利潤的下降幅度,稅收便會產生一種推力,防止個人消費和企業投資的過度下降,從而起到反經濟衰退的作用。在經濟過熱時期,其作用機理正好相反。另一方面,是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動穩定作用。如果經濟出現衰退,符合領取失業救濟和各種福利標準的人數增加,失業救濟和各種福利的發放趨于自動增加,從而有利于抑制消費支出的持續下降,防止經濟的進一步衰退。在經濟繁榮時期,其作用機理正好相反。
(2)相機決策的財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據一定時期的經濟社會狀況,主動靈活選擇不同類型的反經濟周期的財政政策工具,干預經濟運行行為,實現財政政策目標。在20世紀30年代的世界經濟危機中,美國實施的羅斯福-霍普金斯計劃(1929-1933)、日本實施的時局匡救政策(1932年)等,都是相機決策財政政策選擇的范例。相機抉擇財政政策具體包括汲水政策和補償政策。汲水政策是指經濟蕭條時期進行公共投資,以增加社會有效需求,使經濟恢復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四個特點:,它是以市場經濟所具有的自發機制為前提,是一種誘導經濟恢復的政策;第二,它以擴大公共投資規模為手段,啟動和活躍社會投資;第三,財政投資規模具有有限性,即只要社會投資恢復活力,經濟實現自主增長,政府就不再投資或縮小投資規模。補償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識的從當時經濟狀況反方向上調節經濟景氣變動的財政政策,以實現穩定經濟波動的目的。在經濟蕭條時期,為緩解通貨緊縮影響,政府通過增加支出,減少收入政策來增加投資和消費需求,增加社會有效需求,刺激經濟增長;反之,經濟繁榮時期,為抑制通貨膨脹,政府通過財政增加收入、減少支出等政策來抑制和減少社會過剩需求,穩定經濟波動。
2、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
將財政政策劃分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緊縮性財政政策和中性財政政策,是根據財政政策調節國民經濟總量和結構中的不同功能來劃分的.
(1)擴張性財政政策(又稱積極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增加和刺激社會的總需求;主要措施有:增加國債、降低稅率、提高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
(2)緊縮性財政政策(又稱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是指通過財政分配活動來減少和抑制總需求;主要措施有:減少國債、提高稅率、減少政府購買和轉移支付。
(3)中性財政政策(又稱穩健的財政政策)是指財政的分配活動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保持中性。
功能盈余
根據權衡性財政政策,政府在財政方面的積極政策主要是為了實現無通貨膨脹的充分就業水平。當實現這一目標時,預算可以是盈余,也可以是赤字,這樣的財政為功能財政。預算赤字是政府財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額。實行擴張型財政政策,即減稅和擴大政府支出就會造成預算赤字。預算盈余是政府收入超過支出的余額。實行緊縮性財政政策,即增稅和減少政府支出,會產生預算盈余。
年度平衡預算,要求每個財政年度的收支平衡。這是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以前普遍采取的政策原則。后來這個原則遭到了凱恩斯主義者的攻擊。他們認為,衰退時,稅收必然會隨收入的減少而減少。如果堅持年度平衡預算的觀點,那么為了減少赤字,只有減少政府支出或者提高稅率,其結果會加深衰退;當經濟過熱,出現通貨膨脹時,稅收必然會隨收入的增加而增加,為了減少盈余,只有增加政府支出或者降低稅率,其結果反而會加劇通貨膨脹。這樣,堅持年度平衡預算只會使經濟波動更加嚴重。